“不過,” 我的朋友話題一轉, “不知道爲什麽總是這麽巧, 我每次一打開那本詩集, 就是那首李白感傷喪子之痛的詩, 每次我也因此會很傷感, 無法讀下去。 現在我都不敢翻那本書了。”
很好奇他說的到底是哪首李白的詩。 在網上查了半天, 還是不是很確定。 不過說道李白, 我一直很喜歡他的這首詞的開頭這一句: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李白.菩薩蠻
即使在這座千塔之城的視野裏去想象, 蒼茫悲壯的畫面感可也呼之欲出阿。 所謂“傷心碧”, 指的是山色轉深。 讀李白的文字, 我總覺得他對光線似乎有某種特別的敏感。 而且不只是象比如“床前明月光”這樣的明寫, 他真正卓然不群的地方是從他對生命本體的關懷可以看出李白其實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當他馳騁在自己想象空間裏, 絕不止于爲一個外在的唯美景象所拘泥, 有點象莊子, 但是在實質的精神層面, 又可以說他更人性化, 所以李白能發出“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爲雍門琴”這樣的感歎。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對李白的理解, 不一定對, 我之所以這樣想也許是受了我最近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幻之光》的影響。
題外附上一張照片, 這是我的這位捷克朋友打開當天的當地報紙, 指著我看一篇有關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希臘的報道。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BnDzYXeeb3EgPjEhXz1vZ1jQ2NvqAZa4gGzan7Ve_68pmYldjK1CKw2d39gPlONEeiDKLxBekE727lwd1HaSUzm0YWIMuokhYlx2GUS5hrZiFdSpfWhyphenhyphenduNgM7mBkkIuB-yrW/s200/wen.jpg)